给行政检查装“刹车”,向企业创新开“绿灯”——山东涉企监管改革激活工业大省新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0:53:00    

“过去疲于应付多头检查,如今对照清单就能预判检查重点,省下的精力全砸进技术攻坚。”青岛一家瞪羚企业的负责人坦言。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21条措施,全方位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山东首个对涉企行政检查作出系统全面规范的文件。

风口财经记者深入企业一线,采访多位业内专家,探索山东如何用制度创新激活企业发展动能,重塑万亿级产业生态的政企互动逻辑。

因地制宜,突出山东产业特色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就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作出全面部署安排。从外部看,山东出台的《实施意见》是对国家政策的细化落实。

去年7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内部看,《实施意见》是在新形势下,对涉企行政检查政策的全面升级。

“山东此次发布《实施意见》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清单管理与数字监管嵌入制度骨架,构建更刚性的约束框架。”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相比国务院文件的原则性指导,山东的清单制度更具实操性,要求省级部门统一编制检查事项、对象、频次三张清单,实质是给行政权力划定边界。

今年以来,各地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以创新举措和实际行动为企业发展减轻负累。朱克力认为,与浙江“综合查一次”侧重流程整合不同,山东强调产业链协同检查,针对化工、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设计跨部门联合检查模板,这与其工业大省的产业结构深度咬合。

他补充,此前山东多个地市已在规范涉企检查方面探索出成熟经验。“更具地方特色的是检查豁免机制,对信用评级AAA级企业实施无事不扰,这在全国省级政策中属首创,既接轨国际合规激励惯例,又契合山东培育本土领军企业的战略意图。”

早在2022年,威海市探索企业信用风险差异化监管模式,对企业违法失信的可能性进行研判,将企业类市场主体分为ABCD四类,实现守信企业“无事不扰”。烟台市建立涉企检查“白名单”制度,对信用评级达到良好以上的“白名单”企业,检查事项按限查或不查执行,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一张清单,把好涉企检查“入口关”

涉企行政检查,长久以来是经营主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对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企业资源和精力有限,难以应付繁多的检查。

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不到8年的企业,仅用5年时间就打破了国外20多年的技术垄断,倒逼日本企业把高端氮化硅粉体价格下调近40%。

“企业每年接待的检查不限于安全、消防、环境、特种设备、食品等,需要花很大精力去应对。清单整合后,避免了重复、交叉检查,给企业减轻了负担。”瓷兴新材董事长高裕昆告诉记者。

《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管理制度,于2025年4月底前由省级行政执法机关在政府网站发布,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这是山东省级层面首次推行涉企行政检查“一张表单”制度。

除了涉企行政检查“一张表单”,山东还要全面推行企业“一业一册”行政指导清单,让企业一目了然可为、不可为的边界,安心搞生产。

“推行‘一业一册’清单,我们就可以对照政府公布的检查清单,明确自身需遵守的合规重点,减少因不清楚规则而导致的违规风险。”高裕昆说。

朱克力表示,清单之外无检查,相当于给行政检查装上制度“刹车片”,通过省级清单的权威性压缩基层自由裁量空间。

“过去涉企检查的随意性多源于‘法无禁止即可查’的思维惯性,基层部门常以专项整治、临时任务为由加码检查。”他说,山东要求所有检查必须从清单按图索骥,相当于建立负面清单之外的豁免权,企业可据此对超清单检查说不,“类似实践如江苏的检查白名单,但山东通过省级统筹而非地市自主制定,避免标准碎片化。”

他认为,这种制度设计直击企业合规成本痛点,当检查频次、事项可预期时,企业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创新而非应付检查,对优化营商环境具有制度减负的乘数效应。

“码”上行动,全流程数字化让执法更透明

在山东建通土工材料有限公司门口,有一处企业“专属”二维码,上方是德州市陵城区纪委监委的提醒 “全区公职人员进出企业请扫码”,下方是监督举报电话。

这样散落在市县的治理智慧,已经被山东系统提炼为省级层面的制度。

《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全省涉企行政检查“一张网”。充分发挥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中“一企一档”“企业码”、电子证照库等数据资源作用,依托“山东通”“爱山东”等应用程序,加快建成全省涉企行政执法“一张网”,实现对涉企行政执法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督。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山东首创的“全省涉企行政检查平台”,通过事前备案与计划匹配、扫码入企与全程留痕、事后评价与反馈等方式,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这在地方政策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在朱克力看来,山东“全省涉企行政检查平台”的突破在于全流程闭环管控,从计划备案、任务分派到结果反馈均在线上留痕,且与企业信用系统实时交互。与浙江省“非现场执法”以远程监测取代人工到场相比,山东更强调过程透明,企业可实时查询检查依据、进度及整改要求,相当于给企业配备“检查导航仪”。

在数字化浪潮澎湃涌来的今天,将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巧妙结合,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捷化水平,不仅是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切实转变职能以提升效能的核心要义。

朱克力补充,山东在规范涉企执法上已积累制度资产,例如“双随机、一公开”2.0版将抽查比例与企业信用挂钩,此次新政中的信用豁免机制即由此演化而来。还有包容审慎监管方面的试验,对新技术新业态设立观察期,允许轻微违法首错免罚,为当前建立检查豁免机制提供了认知基础。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白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