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00万!他在张家港长江边打造的特色渔场,出名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5 17:10:20    

在张家港南丰镇永联村

一处特色渔场内

年过50的顾东明正弯着腰

仔细查看鱼池中的鲥鱼

灯光透过清澈的水面

鱼群银白色的身影游动着

仿佛一片流动的银色绸缎

鲥鱼,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却在上世纪90年代因环境变化和过度捕捞,几乎绝迹。而顾东明,用他的坚持与智慧,让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鱼类重新回到了人们的餐桌,让更多人实现了“鲥鱼自由”。

2000年,作为全国首批人工养殖鲥鱼的技术员,顾东明踏上了鲥鱼养殖的道路。那时的他,对鲥鱼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连鲥鱼的生活习性都不清楚,只知道它对水质、水温要求极高。”顾东明回忆道。他从美国引进了5000尾鲥鱼苗,满怀希望地开始了实验养殖。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由于缺乏经验,鱼苗的成活率极低,最终只有1000多尾存活下来。面对这样的结果,顾东明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既然开始了,就一定要做下去。”

从此,顾东明开始了漫长的摸索之路。每天,他至少花费12个小时守在鱼池旁,观察鲥鱼的一举一动。水温、水质、光线、甚至鱼池中的水流速度,他都一一记录,反复调整。他发现,鲥鱼是一种极其敏感的鱼类,外界的一点点干扰都可能引发它们的应激反应。“有一次打雷,鱼群受惊后疯狂撞池,第二天就死了不少。”顾东明心疼地说道。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他在养殖场四周砌起砖墙,并将棚顶改造成双层结构,确保鲥鱼生活在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中。

经过多年的实践,顾东明逐渐摸清了鲥鱼的“脾气”。他通过对水温、水质、水流的精细调控,解决了人工繁育的难题。鲥鱼的成活率从最初的30%提升到了80%,这让顾东明看到了希望。紧接着,顾东明又趁热打铁开始鲥鱼的人工孵化,他通过不断观察,调节水温、优化营养供给,甚至设计了一套孵化设备,将孵化成活率从0.01%提升到了30%左右。如今,他的养殖场已经实现了自繁自育,每年能够孵化30万尾鱼苗,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了优质的鱼苗。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顾东明的鲥鱼养殖场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目前,他的养殖场拥有5万尾鲥鱼,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每年清明前后,鲥鱼最为肥美,顾东明的养殖场开始批量上市,每斤售价在120元左右,一条鱼的价格接近200元。尽管价格不菲,但鲥鱼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依然吸引了众多食客。

“养了25年鲥鱼,我对它们已经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养鲥鱼不仅是一种事业,更是一种追求。”对于顾东明来说,养殖鲥鱼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鲥鱼曾经是长江的象征,但由于环境变化和过度捕捞,它们几乎绝迹了。“我们通过人工养殖,让鲥鱼重新回到了人们的餐桌,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顾东明说道。

在顾东明的养殖事业中

永联村始终是他坚实的后盾

一次强台风袭击南丰镇后,顾东明的养殖棚受损严重。村里得知后,第一时间组织人手帮他修复棚顶,还减免了部分租金,帮他渡过难关。此外,村里还积极帮他拓展销售渠道,让他的鲥鱼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如今,顾东明的鲥鱼养殖场已经成为张家港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一张名片。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产品品质的持续优化,他未来还计划将市场拓展至湖北、四川、贵州等区域,让更多人品尝到他养殖的优质鲥鱼。


来源:偶俚张家港

编辑:小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