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奇闻
编辑/天下奇闻
---前言---
长三角北翼的泰州
左手握着80亿的新能源项目,右手攥着退渔转产的渔民证。
当常泰大桥车流昼夜不息,这座千年州城如何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间走出新路?
咱们从三组矛盾说起——
泰州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2023年签约落户的[长城汽车泰州智慧工厂给出答案。
这个总投资80亿元的项目,直接把泰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能拉升了40%。
你别说,站在长江路眺望新建的厂区,那些智能化生产线日夜运转的场面,确实让人感受到"苏中崛起"的劲头。
医药产业一枝独秀真是好事吗?
2022年泰州医药高新区产值突破800亿,但园区里老张开的五金店却关了门。
"现在都是自动化车间,螺丝配件用量少多了。"
他在人民路开了15年的店铺,见证了传统配套产业的萎缩。
这提醒我们,高端制造业升级必然伴随产业链洗牌,您觉得中小微企业该如何应对?
常泰大桥2022年通车后发生了啥?
看看数据:大桥日均货运量激增300%,直接带火了大泗镇物流园。
这个苏中交通枢纽的定位,让泰州终于摆脱"高铁绕城过"的尴尬。
不过最近坊间在传,隔壁盐城的新能源港口规划可能会分流货源,这事儿您怎么看?
长江禁渔令下,靖江段渔民老李转型开了渔家乐,去年国庆接待游客2000人次。
但沿江那些关停的化工厂旧址,至今还留着生锈的管道。
生态修复确实需要时间,就像2021年启动的[沿江生态廊道]项目,虽然投入了12亿元
可要重现"春江潮水连海平"的盛景,没个五年八年怕是不行。
都说县域经济要搞特色产业,可兴化的大闸蟹养殖户们最近愁得很。
2023年阳澄湖品牌维权行动,让"洗澡蟹"生意彻底凉凉。
倒是姜堰的河横村另辟蹊径,用[生态种养+研学旅游]模式,去年接待学生团5万人次。
这种转型路子,能不能给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