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叶老的三篇杂谈之后,深被其中的思想所触动。其中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叶老所谈到的如果他作为老师,会如何去教书育人。他不会带着孩子们做有名无实之事,也不会限制孩子们的阅读范围,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表达,教师及时纠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我不会规定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索,肆意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探讨其合理性。例如在教授《贱卖海张五》一课时,以往很多老师的教法都是从情节出发,带着孩子们去赏析课文,分析重点段落。而我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抛出一个思维性较强的问题:在课文中圈画描写泥人张和海张五的句子,并做批注。孩子们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自我探索。然后进行汇报,大家畅所欲言,表达对于泥人张和海张五的看法,品味作者的写作手法之精,情节设置之巧妙。我并没有规定一个正确答案,孩子们却表达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观点。在课文的最后,我们还一起探讨《俗世奇人》这本书的写作特点,一起走进书中其他的奇人奇事。课堂上我没有评判,只有引导,这就与书中叶老所讲到的国文教法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孩子们想要学好语文,打好基础,必须保证课外阅读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曾经我也走过弯路,规定孩子们只可以读小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书籍。但后来我发现,很多孩子们提不起兴趣,读书笔记也是应付了事,在群里发照片也只是做做样子,读书成了有名无实之事。于是我换了一种思维,就如叶老所言,不再硬性要求孩子们必须读什么书。而是大家把喜欢的书带到学校,放在班级的图书角,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喜欢的书带回家里。读书的时间也给孩子们最大的自由,课堂上完成练习任务可以看书,但要保证练习的质量。孩子们有的爱读科学类的,有的爱读故事类的,有的爱读童话类的......但是书籍有什么有用和无用之分呢,孩子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不同,在喜欢的书中汲取营养,获得读书的乐趣,不就是达到了读书的目的吗?这样以来,孩子们读书的热情高了,读书笔记也写得十分精彩。
我拥有教师这个身份,这个身份赋予了我很多权利。我可以去要求孩子们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长此以往,会让许多事在孩子们看来变得索然无味。我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想法,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是有益于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正如叶老所言,去发掘他们性格中的个性特征,引导其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我们的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因材施教即是如此。放手,引导孩子们做好自己,才会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发展之路,探求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