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盒挂人”成新型网暴 信息安全又迎挑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1:5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灿

图源:视觉中国

“只需50元,就能查到你的身份证号;300元,全家户籍信息一览无余。”看到自己的信息被如此明码标价,“开盒挂人”受害者桃子(化名)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这段时间,“开盒挂人”是互联网上频繁被讨论的一个话题。它指的是通过黑客技术等,盗取特定或不特定人群的身份信息、家庭住址、电话、学校、工作单位、银行卡等信息,并将信息公开发布在网上。

而从浙江省检察机关办理的相关案件来看,“开盒挂人”的危害,还远不止单纯的隐私泄露。

有的犯罪嫌疑人通过捏造“职业涉黄”“道德败坏”等,煽动群体攻击,将受害者推入“社会性死亡”深渊。还有的从线上信息战升级为线下骚扰,通过伪装快递员确认地址、安装GPS定位器追踪,甚至清明节焚烧受害者照片等,让受害者感到恐慌。

因此,面对“开盒挂人”逐渐演变为新型网络暴力的趋向,切断“开盒”黑色产业链源头,尤为重要。

杭州市临安区检察院曾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批准逮捕过一起“开盒挂人”案件中的始作俑者。

“桃子”就是这起案件的受害人。她是一名网络主播,有段时间,她经常收到骚扰信息和电话,还有人在她的直播间里发评论进行威胁,扬言要到她的住处,并把她的真实地址发到网上。因为长期生活在恐惧中,“桃子”最后决定带着家人卖房、搬家。

直到2024年3月,周某、唐某等人被民警抓获归案,真相才水落石出——

原来,犯罪嫌疑人曾是某聊天软件社交频道管理员。最初,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扒出各类网红、热点新闻人物的个人信息,只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频道。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开始有人发来私信,请求帮忙查特定人员的个人信息。而每帮忙查询一次,他们会收费20元至200元不等。

除了博关注,很多“开盒挂人”案件的导火索,是“饭圈互撕”。有“网络厕所”(用户可以匿名发布言语贬低、人身攻击、辱骂等言论)运营者透露,当出现明星粉丝双方“互撕”的情况时,后台经常可以收到粉丝的“挂人”帖。

从陌生人之间无差别攻击,到利益冲突方定点扒出信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开盒者”获取他人隐私,如探囊取物?有媒体调查团队发现,“开盒”信息的源头,多指向由数据泄露、内鬼贩卖、网络攻击等手段构建的非法数据库,其进入门槛并不高。发出订单,就可以精准获取他人信息,例如身份证号、住址,甚至涉及就医记录、航班行程等核心隐私。这种“数据泄露、内鬼贩卖 、攻击变现”灰色链条的存在,暴露了相应领域的数据防护漏洞。

那么,“开盒者”需要付出哪些法律代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旨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开盒挂人”过程来看,犯罪嫌疑人先是设立通讯群组,再从非法数据库寻找个人信息和隐私,然后在通讯群组里发布个人信息和隐私,接下来又组织线上人身攻击或线下纠缠骚扰。这其中会涉及很多罪名,例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寻衅滋事罪、侮辱诽谤罪等。

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开盒”,应该如何应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呢?

有关专家提醒,应第一时间向互联网平台进行举报,同时可以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进行举报,还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

除了被“开盒”时有效应对,专家还提醒,平时应该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尤其是做好个人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比如要定期看一看自己的社交账户,是不是有多年以前发布的个人信息已经变得比较敏感,需要清除管理;在日常的社交活动当中,避免不必要地泄露自己个人信息,特别是敏感个人信息更是要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

“‘开盒挂人’是多种因素下的产物。”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张传玺认为,数字时代,因情绪宣泄下的网络暴力心理、流量经济驱动、黑灰产业链牟利下违法犯罪的低成本、网络匿名性与责任缺失、平台监管与技术漏洞等问题,是导致“开盒挂人”网络现象频发的原因。

在他看来,国家有关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已经逐步建立完善网络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并陆续出台相关专门性的基础性法律和制度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

“为实现有效治理,未来仍需要在法律框架、执法措施、平台责任、技术手段、教育宣传等方面共同推进协同治理,更好守护网络的朗朗晴空。”张传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