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发布,首次对涉企行政检查作出系统全面规范。近期,各地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码”上行动,纷纷亮“新招”展“实效”,切实为企业发展减轻负累、保驾护航。(4月8日新华社)
在数字经济与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一场以“码”为载体的行政检查改革浪潮席卷全国。从上海的“检查码”到重庆的“企业码”,从浙江的“码上监督”到北京的“扫码阻断”,这些看似微小的二维码,正以其独特的穿透力重塑涉企行政检查的底层逻辑,成为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顽疾的“数字钥匙”。
行政检查的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线下流程线上化”,而是通过数据共享打破部门壁垒,重构监管生态。上海推出的“检查码”系统,将检查主体、事项、结果等信息集成于方寸之间,使每次检查都生成可追溯的数字档案。数据显示,仅交通运输领域,该措施推行三个月便减少检查频次近30%。北京通过“综合监管e码查”归集49个部门数据,半年减少现场检查6300余次,重复检查减少87%。这种“一码通查”模式,将过去分散的监管力量转化为协同治理的“数据立方”,让执法资源在数字空间实现精准滴灌。
重庆江北区的“企业码”实践,则生动诠释了智慧监管的温度与精度。执法人员扫码即可调取企业历史数据,系统自动预警重复检查,使跨部门联合检查从“物理拼盘”升级为“智能套餐”。浙江嘉兴的“码上评议”机制构建了双向监督闭环,企业通过扫码即可对执法行为打分,使权力运行始终处于阳光之下。这些创新表明,现代治理已超越单向度的监管,转向构建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动态平衡的治理共同体。
当清远市试点“亮码入企”时,企业扫描电子执法证即可追溯检查轨迹;当北京10.5万家企业被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得以专注创新。通过“黑名单”“白名单”动态管理,将有限的执法资源精准投放到高风险领域;借助非现场监管手段,让79%的检查事项通过数据交互完成。这种“严监管”与“暖服务”的有机融合,正是数字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范式。
涉企行政检查的“码上革命”用数据流打通制度堵点,用二维码编织责任网络,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同时,为市场主体注入发展信心。未来,期待更多有益探索和智慧经验,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