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月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它是塑造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市场化、全球化及信息化浪潮迭起,新时代的创业者们在追逐商业辉煌的同时,也迎来了价值观重塑的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高校承担着重要使命,借助思政教育的力量,着力培育创业者多元且积极的价值观,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国家长远发展。
思政教育课程在塑造学生正确创业价值观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导向。在创业领域,责任感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不仅要求创业者对事业倾注全力,还需对员工、客户及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方负责。更重要的是,创业者还须肩负起社会责任,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思政教育课程须首先树立创业者的责任意识,使创业者具备敢于担当、以身作则、激发团队成员潜力、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仅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合作伙伴,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培养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始终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指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正确的商业伦理观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它不仅是一个企业需要遵守的准则,更是构建公平、良性、和谐、稳定商业环境的重要保障。培养创业者正确的商业伦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引,重塑其创业理念,强调创造价值的重要性超越获取价值本身,从而构建起健康的价值导向体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部分知名企业因道德失范而备受争议,此类道德失范事件也在提醒创业者,商业决策不仅仅关乎利润的最大化,更关乎道德和伦理的考量。高校强化创业者的商业伦理教育至关重要,能引导创业者守住社会道德的底线。创业者唯有严谨对待商业伦理,在经营决策中坚守道德准则,才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此举同时有助于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商业环境,为商业生态的繁荣稳定贡献积极力量。
在高校思政与创业教育的课程中,法治教育至关重要。法治思维蕴含着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是每一位创业者在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中立足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政课程应当扮演好融合法学智慧与创业洞见的桥梁角色,致力于使学子们不仅具有法律素养还熟悉创业流程,进而为其未来的创业征途铺设坚实的知识基石。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思政教育须勇于突破传统框架,以创新为翼,引领教学内容迈上新高度。课程设置应以实践为导向,将法治理念与创业技巧融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项目之中,如实操演练、知识产权保护探究、纳税实务操作等,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强化对创业风险的防控能力。同时,教学模式亦须与时俱进,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广邀企业家、风险投资巨擘及法律界权威人士,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与专业视角,为学生的创业之路点亮明灯。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上,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多元化手段应被有效运用,共同作用于法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而开发出诸如《价值创造与法律实务》《法律伦理与商业逻辑》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专业课程。
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创业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倡导创业者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号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创新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商业创新的融合共生、同频共振,筑牢文化根基、建设文化强国。提倡采用“文化+”的创业理念,以促进文化与不同行业的协同发展,为双方创造共赢的合作机会,如“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旅游”等。
对于置身于创业浪潮中的勇者们而言,家国情怀无疑是一股深植于心的驱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业者们须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自觉将强烈的爱国情感融入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高校作为培育未来商界精英的摇篮,其思政教育承载着塑造创业者家国情怀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政课程,穿针引线般地将光辉党史与政策导向融入教学,以增强创业者对国家战略的深切认同。唯有如此,广大创业者在新的奋斗征途上,方能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与重任,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我国经济跃升,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价值观对创业者的行为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加强对其责任意识、商业伦理观、法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将从源头上规范其创业行为,进而激发市场活力,催生新兴产业链与价值链,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提质升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更应坚持国家政策的引领作用,重视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为创新创业课程更好地添力蓄能。
[本文系滁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内地非民族类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z03)、滁州学院2024年度校级质量工程一般项目“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下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jyc0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