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傍晚,最后一批祭扫市民陆续走出中山市福荫园公墓。“停车轻松”“福荫园大变样”“方便、舒心”是不少中山市民今年共同的感慨。
三天清明祭扫,这座大湾区首个实施“全链条智慧殡葬”的公墓单位交出了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累计接待市民12万人次,疏导车辆1.6万台次,零事故、零重大投诉,市民满意度达99.1%。数字背后,是中山市以“绣花”功夫破解传统祭扫难题的民生服务实践。
高位统筹:一张安全网背后的“人民至上”
清明祭扫历来是城市治理的“大考”,特别是原本寄存在中山市殡仪馆的骨灰已大部分迁至福荫园公墓骨灰楼(又称“思亲楼”)存放,今年中山市福荫园迎接祭扫高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离清明到来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山市人民政府便已启动部署,统筹16个责任单位沟通、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协作机制。市领导数次带队赴福荫园公墓现场调研,从交通动线设计到防火设施布局,逐一敲定细节。“祭扫无小事,每个环节都要让群众安心。”中山城建集团下属中山市公墓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卓生介绍,中山市国资委、中山城建集团和公安、消防、卫健等部门提前近两个月陆续介入,实地检查祭扫服务保障、交通疏导、防火安全等工作,强调要以“人民至上”理念落实落细各项举措。
360人次的志愿者队伍遍布园区各处。
每个环节都有预案,每个岗位都责任到人。清明期间,525人次警力在园区内外疏导车流,24名消防员携装备全天候待命,10名医护人员驻守临时医疗点,构筑起立体化保障体系。
更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力量的加持——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感设备,每天24次对墓园进行全域扫描,实时捕捉温度异常点。“过去靠人力巡逻,一片山林查完要几个小时,现在无人机只需25分钟覆盖全园,隐患无处遁形。”中山城建集团项目负责人何嘉莹介绍,今年清明期间,园区首次引入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感技术,全天候24次巡航扫描,实时监测火情隐患,确保山林安全,清明期间实现安全零事故。
市民口碑:从“满意”到“感动”的跨越
面对清明祭扫的“老大难”,福荫园公墓以“七大提升工程”精准发力,将市民的“槽点”变为“亮点”。
智慧化手段成为破局关键。线上预约系统根据人流量动态分配时段,92%的市民选择提前规划,错峰祭扫比例提升至65%。“根据系统提示,选择了上午八点半的‘冷门时段’,从进门到祭扫只花了40多分钟。”市民刘女士的体验印证了效率之变。
而首次推出的“网上商城”则让传统祭品采购有了新体验:线上下单金猪、鲜花,线下直接提货,首日订单量突破100单。“不用扛着几十斤的祭品爬山,轻装上阵。”市民张先生感叹。
志愿者引导市民前往祭扫区。
交通优化直击民生痛点。园区外新增2个临时停车场,数百个车位通过单向通行高效周转;4条清明专线累计发车744班次,运送市民4万人次,公交出行比例较去年增长150%。“专线直达园区,再不用绕几圈找车位了!”带着全家出行的李先生为绿色出行点赞。
环境与服务升级则让文明祭扫更具温度。600米人行道修缮一新,500平方米新增绿化为墓区添了生机,1800个停车线重新施划,9个聚宝炉“定时清灰”使焚烧效率提升50%。“纸灰不再堆积,空气也清爽许多。”从香港返乡祭祖的梁先生注意到细节之变。而散落园区的4个“暖心驿站”更成为市民交口称赞的亮点:免费雨衣、轮椅、药品一应俱全,230辆便民小推车使用率达100%,2辆接驳车为老人和残障人士提供接送服务100车次。
市民群众高满意度背后是“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每一项改进都基于前期调研和市民反馈。我们希望通过精细化服务,让祭扫不仅是传统仪式,更成为一段温暖的记忆。”中山粤冠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吴嘉豪表示,清明节假期虽然结束,但接下来的数个周六日仍是祭拜高峰,福荫园公墓将依然严阵以待,坚持每日复盘,以高标准、优质服务践行七大项21条措施。未来,福荫园公墓还将深化“智慧殡葬”建设,探索“生命教育”等新型服务模式。
当智慧化手段破解传统难题,当跨部门协作织就安全网络,当细节服务温暖每一份缅怀,中山证明:民生服务的高度,源于治理的精度与创新的力度。
撰文/摄影:伍杰
【作者】 伍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