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小米汽车高速公路撞车爆燃悲剧发生至今,有关方面尚未给出权威详细的事故还原。这个看起来并不复杂难解的惨剧,人们能提出的疑点其实很有限。简而言之,车不刹,人也刹不住。于是外界更多地从整个智能驾驶领域去探讨和反思,进而提出不要依赖智驾的论断。
但是,智驾恰恰是新能源车最大的竞争力,也是企业的招牌。正如小米官网宣传SU7所言:“三年打磨,满怀敬畏之心,十倍投入,自研关键技术,融汇优雅设计、澎湃性能与生态科技,C级豪华科技轿车,人车合一,我心澎湃。”难怪米粉们膜拜不已。
如今出了事故,外界都去强调L2、L3的区别,并提醒大家目前还是L2辅助驾驶,没有进入L3、L4自动驾驶时代,更不是L5无人驾驶。然而,这种区别只是事后诸葛亮的提醒,强调事故责任归人而不关厂家的事,它并不能用来救人。
当前,很多国内厂家把智驾都夸到了天上去,于是驾驶人发现,不用手和脚,汽车都能自己加速、自己制动,马上会拥有一种手游在线的感觉。网游电竞成长起来的人们,在科技产品前是很容易沉迷虚幻场景,并忘记现实残酷,更别说去背诵L2、L3、L4、L5的区别。
与市场幻觉相适应的,车企会在发布会上传播自己的产品近乎像无人驾驶一样完美。同时,在手册中又会详细备注说,这些都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的作用,在事故后更是如此澄清。既然已经清楚声明,除非有证据显示案中的车机、零部件或系统出了重大问题,否则车企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又何来认错。
如果一家企业制造的是雨伞,消费者把它当降落伞从山上跳下来,那就自己接管好了。尽管企业宣传它能抗10级大风,可它依然还是雨伞,不是降落伞,更不是滑翔伞。遗憾的是广大用户联想太多,以至于突破安全边界而不自知。
但是用户也并非没有道理的,既然是智能汽车,就该能帮你开车,也能帮你刹车。如果驾驶员能力不够,踩制动踏板不够果断,反应速度太慢,车辆就该保持辅助,尽力挽救而不是最后两秒甩锅不管了。这一点,根本就是产品的安全能力与底线的问题。
这次,小米遭遇的也是许多新能源车前辈已经走过的坑——失控、撞毁、燃烧、伤亡。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极氪……数不清的类似事故之后,没有哪一家会去证明自己智驾有问题。
因此,这次小米在给出后台数据和基本解释之后,外界质疑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什么价位,就有什么档次的产品;什么配置,就有什么安全隐患。当下阶段,消费者更应该清楚,你以为智能驾驶无所不能,其实在L5来临之前,企业都留了一个隐含的前提:人来兜底。
编辑:郑健龙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