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黔西南州选拔赛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唱响。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多年以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承载着无数音乐人的梦想与追求。黔西南州选拔赛作为其组成,由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主办,黔西南州音乐家协会、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承办,通过声乐组(美声、民族)、钢琴组、古筝组、民族弹拨乐组、管乐组等赛项,为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进一步鼓励音乐创作、出精品、推新人,有力地推动黔西南州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现场比拼中,美声、民族两组选手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的才华。他们带来的《山西牧歌》《如梦令》《情姐下河洗衣裳》《为你歌唱》等作品,或激情澎湃,或婉转悠扬,或深情款款,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展现。评委团队由业内资深专家组成,秉持专业、公正的原则,从艺术表现力、演唱(奏)技巧、情感表达等多个角度对选手进行了评判。各组别经过激烈角逐,最终选出了若干奖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选手韦凤菊第二个登台,凭借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出色的演唱技巧、舞台表现力获得民族组第一名,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赛也为韦凤菊带来别样感触。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音乐金钟奖相关赛事,不仅是对我音乐艺术水平的一次检阅,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在她看来,比赛不仅是一次音乐比拼,是一场暖心重逢,更是一次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激励。
以比赛为契机,韦凤菊汇报自己的成长。她满怀深情地和亲爱的恩师相拥,表达感激之情;走进校园感受母校新变化,收获惊喜;与前来观赛的学弟学妹亲切交流,分享着自己的音乐心得和人生感悟,为他们加油鼓劲。她被比赛中学弟学妹们优异的表现所感动,为母校艺术教育的锐意进取而振奋,内心洋溢着满满的自豪和暖流。
“音乐不仅是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除了教给我们知识、技能,母校更注重人格塑造、潜能激发、文化浸润,并愿意给予我们很多舞台,见证我们的成长。”回眸求学经历,韦凤菊感念在母校接受的艺术教育和思想启迪,感恩恩师给予的殷殷关怀与真诚帮助。
这位来自黔西南州安龙县的布依族姑娘,从小受到民歌的浸润和熏陶。在记忆中,乡亲们每逢节日、庆典常常聚集在一起,自发地就着器乐即兴对唱,山间河畔充满欢乐;结婚、过寿等庆祝的场合上,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山歌更是必不可少;歌声一代传一代,从乡村走进校园,留住了乡愁,又促进文化繁荣、人才回流、产业兴旺,让各族群众越走越亲近,也如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进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后,她从零开始刻苦学习,努力在一个个广阔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从大山走到国外求学,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她牢记母校的谆谆教诲,不忘老师们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在校园与田野深耕不辍的师者形象,对母校、家乡、祖国的情感愈发深厚,更坚定了用民歌去感染更多人的信心。
受益于母校培养的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故乡的风土人情、成长的点滴感悟、求学的见闻思索无不透露出韦凤菊对民族艺术和乡土文化的珍视与责任感。她深知,民歌不仅是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
“学无止境,民歌我唱不腻,我会继续努力站上更高的舞台,用歌声和实际行动传承民族艺术,传递家乡美好。”韦凤菊坚定地说道。同时,她对母校、学弟学妹们送上诚挚祝福,愿母校越来越好,希望大家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勇敢追梦,用歌声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赛事期间,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选拔赛古筝组的一等奖、二等奖获得者还带来古筝曲目《定风波》《秦土情》表演。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和欢呼声这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以文化为纽带,以音乐为桥梁,有效增强民族艺术教育活力,持续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生动体现。
一直以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文化教育资源和校内外平台,在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融入、人才队伍建设、艺术实践锻炼、校风学风塑造、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统筹规划、协同配合,让师生在听、唱、动、想、探等多种形式中增才干、练本领、强素质,逐步打造出一流艺术课程、 优质教师团队、高水平专业队伍。在这里,师生不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平衡之道,推动传统民族艺术创新性发展,绘制民族团结和谐的美好愿景。伴随着青春的旋律,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作品脱颖而出,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为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贡献力量。
赛事也是这个春日里,继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海拾遗”民乐专场音乐会走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后,民乐在高校与青春的又一次共鸣,带来的不仅仅是动听的旋律,还有那份深厚的民族情感。
愿,在春天、在高校发出的艺术之声余韵悠长,产生源源不断的回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编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