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新传·探索者丨杭州剂泰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赖才达:在人体内发射“火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7:5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承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实验室里,赖才达曾无数次想象纳米材料在人体内的奇妙旅程。如今,作为杭州剂泰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他正将这种想象变为现实。

赖才达展示工作站操作 受访者供图

去年4月,全球药物递送大会在伦敦举行,赖才达携公司最新纳米材料递送技术参会,一下就被欧美各大药企的参会代表团团围住,收到各类合作意向邀请。

“他们从未看到有一家公司可以把纳米材料精准地送到心脏和脑部。”赖才达在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办公室接受采访。他的办公室并不大,却明亮整洁,一些专业书籍和荣誉整整齐齐摆放在背景墙的架子上。赖才达坐在一张白色的办公桌前,手边是一个药物递送运动模型。他告诉记者,他正在打造人体内的“火箭”,通过纳米材料打通药物到人体靶点的“最后一公里”。

二十年前的种子

纳米材料因小尺寸和生物兼容性被视为高效的RNA药物和小分子药物载体,在基因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赖才达正是通过研发各种“火箭”——适合人体各类病灶靶点的纳米材料,将“卫星”——各类药物精准送到患处,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赖才达演示靶向技术 摄影记者 朱承

这一看似小众的梦想早在20年前就在赖才达心里扎下了根。彼时,还是高中生的他参加了一个科研项目,内容是通过果蝇基因编辑构建人类疾病模型。

那段时间,他每天乐此不疲地进行显微注射编辑基因、染色观察靶点表达。历经3个多月通宵达旦,饲养了成千上万只果蝇,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后,赖才达终于获得基因成功改造的数据,并凭借该模型在国际科展中获得全球第一名。

“人类进化卡壳了几百万年,直到7万年前的基因突变引发了智人的认知革命,让我们从普通动物逆袭成地球霸主。”这段少年经历让他看到,基因的微小改变,将带来物种进化的颠覆性变革。

此后,他赴海外深造化学工程,并在纳米材料研发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他看来,一旦把纳米材料与基因药物递送结合起来,将大大加速基因治疗领域的进展。于是,他在波士顿创立了剂泰医药,随后他选择回国,继续探索科学的无限可能。

为寻找适合种子萌发生长的土壤,赖才达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直到杭州伸出橄榄枝——在2019年杭州市“创客天下”大赛总决赛上,赖才达团队夺得二等奖。

他们当场获得杭州市1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出乎意料的是,这笔钱几乎不要求任何回报,“无对赌、不占股、不设投资回报率要求,专注团队早期落地”。

一批对科研充满信念的年轻人,一个愿意相信年轻人的城市,两者一拍即合。赖才达告诉记者,在杭州扎根后,剂泰医药在3年内搭建出全球最大纳米医药数据库,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轮融资。

“最微小的种子也能长成改变世界的森林。”赖才达望着落地窗外钱塘江两岸的灯火,那就像曾照亮果蝇培养箱的日光灯。

勇闯无人区

“人体没有GPS导航,过去的药物递送模式更像‘狂轰滥炸’,让药物扩散到全身,药效不佳且容易产生副作用。”赖才达告诉记者,如果巧妙地运用纳米材料与不同蛋白质结合,可以富集到不同器官的性能,则能将治疗性基因精确地传递到靶细胞或组织中。

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很广,突破却很难。由于其在靶向性、生物屏障、制备复杂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几十年间难以获得较大进展。要成功制造人体内的“纳米火箭”更被视为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对于赖才达来说,完成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早已成为他的信念。他的目标是用AI算法破解这个业界难题——通过AI算法模拟大量试验数据,并逐渐找到纳米材料在体内的运动规律。但这是一条从零开始,没有人走过的路。面对这个遥远而模糊的幻想,赖才达只能“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不断在黑暗中摸索。

制造“纳米火箭”的征途,充满了“无人区”特有的艰险。

没有数据——他们自建高通量实验平台,没日没夜地积累原始数据。如今,剂泰医药已搭建出全球最大的纳米材料数据平台,结合自研的AI预测模型能将原本可能需要5年甚至10年的材料开发时间缩短到几个月。

没有资金——先将复杂问题抽象成小问题,用低成本验证核心机制。比如没有足够经费开展纳米材料体内靶向递送实验,就先开展简化的高分子增容实验模拟“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最终证明方法论可行,获得了资金支持,从而继续推进实验。

没有团队——赖才达历经4年辗转世界各地招兵买马,用“顶尖技术+政府支持+全球视野”的三板斧吸引了一批勇于挑战的技术极客,形成了一支由医药界老兵与创新型科学家构成的“梦之队”。如今,这家初创企业已是大咖云集,来自诺华、安进、再生元等顶尖药企的药物开发专家和人工智能、计算等方面的青年新锐因为共同的信念相继加入剂泰医药。

在一次次的实验中,赖才达和团队不断修正路径,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然而成功从不是关于瞬间顿悟的童话,而是千万次失败后,在某个平常时刻突然绽放的微光。

每当失败到快要绝望的时候,赖才达就会想起自己在太平洋上海划的经历:四周没有参照物,只有一望无际的汪洋,最终,他在精疲力竭中上了岛。

“如今,我所做的事情也一样,在如太平洋般广阔的技术边界中,只能用力地往前划,寻找下一个能够上岸的岛。”赖才达想了想,接着说道,“幸运的是,公司每个人都有一艘很好的小船,我们有着共同的方向,不同的视角和经验,最终凝聚成一支强大的船队,总能一次次驶向下一个里程碑。”

转型企业家

2022年实验室里的那抹荧光,成为剂泰医药的转折点。当纳米材料首次在小鼠肺部精准表达,整个团队沸腾了。那既是荧光蛋白在细胞内成功表达的瞬间,也标志着肺部靶向技术的实现。

“荧光蛋白亮起来的瞬间,我们的信心也点亮了。”在那一刻,赖才达认识到,他手中握着的不仅是突破性的技术成果,更是一张通往商业战场的入场券。

从实验室白大褂到如今的一身深色西装,赖才达迅速转变角色:从实验室走向谈判桌,截至目前,公司已陆续与7家国际大型药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纳米技术赋能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开发。

在构建核心技术壁垒的基础上,他已逐渐探索出适合公司发展的两大商业化模式:一是自主研发,目前一些自主产品已在三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二是与大药企合作研发,通过提供“纳米火箭”服务,帮助其开发更具竞争力的新药。

面对“科学家还是企业家”的追问,赖才达给出哲学式回答:“科研的终极价值在于应用。当得知受试患者的生活得到切实改善时,身份标签已不重要。”

不过,无论是何种身份,他依旧在意对所做之事实现“闭环”:过去追求实验数据的完美闭环,如今要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他已带领公司完成7轮融资,融资规模达3亿美元。

“我们希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纳米火箭’公司,推动人类细胞实现自我进化的那一天。”赖才达告诉记者,目前,剂泰医药有多条产品管线在研,既涵盖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渐冻症等严重疾病的药物,也致力于在减肥、抗衰等领域探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