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知道海葬,却不一定知道,海葬后,他们的家属要如何追忆亲人,寄托哀思。
刚刚过去的清明,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和107位家属一起,从天津出海,去当年撒下亲人骨灰的地方“海上祭扫”。
“生前不能回来,死后得葬在大陆”
这艘海葬专用船从天津出海,驶入渤海湾。
登船的有青年,有老人,有的是一大家子,有的孤身一人。遇到腿脚不便的,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的工作人员会帮着搀扶,甚至背到船上。这样的集体“海上祭扫”(海葬逝者的亲属乘船出海参加海上追思活动),一年只有一次,“亲人葬在了大海,他这个心思过不去,爬也得过来,我们得想办法满足家属这些心愿。”一位工作人员说。
船上一位老人的腿做过手术,膝盖骨至今还缺着一块。但他说自己一定要来,看父母、姨妈和舅舅……这一大家子有七口人,都选择了海葬。“我妈活着的时候走路都不愿走小胡同,哪里亮堂,哪是大道,就走哪。活着的时候她就说,你看大海多宽阔,一望无边,痛快。”
这位老人的小舅也葬在大海。他年轻时去了台湾,一辈子和大陆的家人分离,四十年不曾相见。寻到他时,全家激动不已。他离世后,儿女把骨灰带回,如愿撒向家乡的大海。
大海,是老人母亲的愿望,更是老人小舅的乡愁——“生前不能回来,死后得葬在大陆。”
“大海四通八达,愿妈妈找到自己的家”
船上还提供了可溶解的追思卡,可以把想对亲人说的话写下来,撒进大海。
我们注意到一段特别的寄语:“亲爱的妈妈安好,不孝之女来看你了……愿你找到自己的家,与亲人团聚。”
原来,这位阿姨的母亲儿时被人贩子拐卖,连自己家在哪、哪年出生都不确定,只记得家里是个前后院,有“月亮门”,有大碾子,被拐那天的自己扎着小辫儿。
阿姨的母亲是2016年去世的。去世前,母亲说女儿孝顺,自己没有遗憾。但等她真的走了,女儿越来越觉得遗憾,母亲的家人或许也在找她,现在科技那么发达,线索再少,也该试着想想办法。
她告诉记者,母亲在世时就明确说过想要海葬,可真的走了,她又舍不得。跑了好几处墓地,犹豫再三,决定“顺者为孝”,而且,“大海的水,四通八达,也许到时候她就找着自己的家了。”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高勇是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的副站长,1990年刚入行时接触海葬,对他也是个不小的冲击:“骨灰撒向大海,没有可思念的东西了,家属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抛撒啊?我到现在都觉得充满敬意。”
他告诉记者,海葬是一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不仅环保,也为后代节省下更多生存空间。“前些年参加海葬大部分是高知,这些年受众群体越来越多”,每年的3月到10月,周末都有海葬;本地户籍骨灰海葬,家属可申领补贴……
最早的海葬,是只小渔船,如今,已是能搭乘百人的专用船;最早的海葬,只是抛撒骨灰,如今,用可溶解的包装袋、电动传送带,让逝者骨灰更有仪式感地缓缓入海……
2011年,他们开启了“海上共祭”活动。每年2月初至3月20日,市民可通过热线电话报名参加。
“我们祭奠的地方,就是大家撒放骨灰的地方。在魂牵梦绕的地方,追忆亲人。”
我是记者庄胜春。
我第一次知道天津海葬,还是在北京八宝山,看到一块办理海葬登记的指示牌。
几年过去,这个清明,我第一次从天津出海,跟着一百多位市民“海上祭扫”。没想到,短短一个上午,走过好多段人生。
每一个海葬的选择,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有的为了不给子女负担,有的为了走得干净自由,也有人想得更“实际”,担心几代人后没人给自己的墓地续费……
而几乎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生者的纠结——海葬了,至亲会不会过于漂泊,思念会不会没有寄托?
评论区里,有网友觉得接受不了,还是“入土为安”;也有网友下定决心,“爸爸提过多次海葬,我没同意,但今天看了这个视频,我决定尊重爸爸的想法”。江河湖海都可祭奠,毕竟,全世界的水都会重逢,北冰洋与尼罗河会在湿云中交融。
更触动的,还是那些生命的分享,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每个人都有独家的记忆——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