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200天!十五运会与大湾区“双向奔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00:00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妹妍 柴智 郑明达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的脚步愈发清晰——4月23日,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体育盛会,正式进入开幕倒计时200天。

此刻,从场馆维修改造到赛事组织安排,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从科技创新到文化交融,粤港澳三地正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项筹办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六年来,粤港澳三地合作持续深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体育这座桥梁功不可没。

还有200天,一场关于融合、创新、共享的盛会就将拉开帷幕。这场盛会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生动诠释了十五运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向奔赴”:以体育之名,撬动大湾区“大未来”。

场馆焕新:

绿色科技赋能全民共享

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的改造已进入尾声。这座曾举办九运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场馆,将在十五运会中承担水球、跳水等赛事。届时,全红婵、陈芋汐将在此上演“神仙打架”,令人期待值拉满。

绿色与科技的“双向赋能”,是十五运会场馆改造的核心逻辑。承办比赛的场馆中约90%为现有场馆,是近几届以来新建场馆最少的一届全运会,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同时,将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等要素贯穿全过程。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保留了飘带罩棚屋面形成“飘带飞扬”,现代泛光投影技术使飘带屋盖呈现多样化动态光影。场馆利用屋面和外挑走道等设置,通过太阳能光伏系统,为项目提供可再生能源,每年可减少191吨碳排放。

作为十五运会深圳赛区的重要比赛场馆之一,深圳市体育中心经过改造提升,延续了原有的城市开放空间及体育场、体育馆及游泳馆三者形成的“品”字形布局,将成为集专业竞演、全民健身、公共休闲、文体交流、群体活动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体育综合体。其中,新建的体育馆扩展为可容纳1.6万名观众的综合馆,配备了伸缩座椅及低区看台座椅、无障碍座位及陪护座椅。不仅如此,深圳体育馆还是国内首个具备“开合屋盖+可折叠移动式斗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育馆。超大斗屏可移动切换为双面横屏或四面斗屏,满足篮球、网球、冰球、体操等16项高级别比赛的快速切换,场馆灵活性和观赛体验大大提升。

场馆的焕新升级不止体现在硬件上。以深圳市体育中心为例,专为场馆量身打造的“i深体”一站式运营服务平台,为观众提供“一键场馆预约”“快捷场馆导航”等便捷服务,其赛事自由视角系统还可一键进行赛事场馆运动视频录制、分析和直播,实现“多角度智能观赛”。

纵观各场馆的改造提升,“科技+体育”魅力彰显无遗,“赛事+民生”理念深蕴其中。

筹备冲刺:

测试赛检验协同机制

随着场馆改造的陆续完工,4月22日,十五运会广州赛区首场测试赛在越秀山体育场、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拉开帷幕,十五运会的筹备工作正式从基础设施阶段转向围绕竞赛为主体的冲刺阶段。

据了解,广州赛区首场测试赛为十五运会足球(女子16岁以下组)的全流程、重点要素测试赛,将重点对计时记分、裁判执裁、成绩统计等核心竞赛环节进行测试验证。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志愿者团队将全程参与赛事服务。

港澳方面,据十五运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消息,4月18日至20日,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沙滩排球项目测试赛已顺利完成。目前,2025香港国际场地杯暨第十五届全运会场地自行车测试赛正在位于将军澳的香港单车馆举行。

十五运会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4月21日公布消息称,将于5月10日至6月22日在澳门多个场馆举行测试赛,以全面检验赛事运行的各个环节。测试内容包括竞赛组织、志愿者服务、场地设置、计时记分系统和医疗救护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十五运会唯一串联粤港澳的比赛项目,由珠海承办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比赛的测试赛已于去年11月举行。该次测试赛首创赛事一天跨三境、前置查验无感通关、粤港澳三地赛事统分结合组织方式,通过经验梳理总结,打通三地共办赛事关键环节,将为今年年底的正赛提供更有力的赛事保障。

赛事经济:

“体育+”激活湾区动能

随着十五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跟着赛事去旅行”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潮流。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公布了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的30个城市,广州、深圳入选。借着十五运会的契机,以穗深为代表的大湾区城市创新推动“体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激活湾区新动能。

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举办省级以上赛事142项、大型群众性活动近200项,体育消费总规模达631.25亿元,人均消费3345.51元,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在承办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广州赛区赛事的同时,广州还将深化广马、国际龙舟赛等本土IP赛事文化内涵,开发“跟着赛事游广州”“跟着赛事品美食”精品线路,串联赛事现场与珠江夜游、西关美食、广州塔等城市名片,促进赛事流量向消费增量转化。

乒乓球亚洲杯赛事期间,毗邻比赛场地的深圳大运天地中央广场平均每天吸引超过1.8万人次参与打卡,印证了“赛事经济”的魅力。在去年出台的《深圳市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深圳一举推出了17项旨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体育与文旅融合的举措,积极支持“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让体育与文化旅游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不仅是广州、深圳,200天后,来自全国的观众还将走进“举重之乡”东莞、“网球名城”珠海、“排球之乡”江门等地观看赛事。乘着十五运会的东风,大湾区内各类群众运动、体育赛事如火如荼,“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健康”等一系列融合新业态活力迸发,如同一把钥匙,为释放经济新活力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融合新篇:

赛事纽带串联发展新局

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体育+”还有更为深层次的意义。

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单项体育比赛如青少年田径邀请赛、羽毛球公益赛等,都已经开始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选拔参赛范围。体育,正给大湾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作为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十五运会不仅是体育的大事,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香港和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探索上,粤港澳三地持续强化对接沟通,充分运用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四个层级,搭建起运行成熟、运作高效的联络平台。

2月23日,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测试赛——2025深港马拉松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测试赛在深圳鸣枪开跑。深港两地打通粤港赛事衔接机制,创新采用“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防控机制,实现人、车、物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为未来跨境体育赛事的通关查验和管控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此,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院长徐中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五运会这样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涉及经费流动、标准互认、政策及机制体制设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借由此次办赛,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推动三地在体育、人文、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

超越与突破,是竞技体育的永恒命题,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魅力。以体育赛事为纽带,十五运会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交往、交流和交融,正在加速撬动大湾区令人无限遐想的“大未来”。

编辑:郑健龙

来源:金羊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