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数据显示,四大家鱼早期资源量在2018年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90%以上。长江禁渔通过消除高强度捕捞干扰,使关键物种获得自然增殖窗口期,为濒危物种构建种群恢复的缓冲带。长江禁渔有助于修复生态系统功能。长江生态链中旗舰物种的存续直接影响系统稳定性。江豚等顶级消费者种群的恢复,通过下行效应调控食物网结构;刀鲚等洄游性鱼类作为物质能量搬运工,其迁徙行为会重启江湖生态廊道的物质循环。这种协同复苏促使沉水植物覆盖率提升,底栖生物多样性恢复,推动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跃升。同时,长江禁渔也有助于维护遗传多样性,筑牢物种进化根基。持续捕捞导致的“遗传侵蚀”使水生生物出现遗传多样性衰减、适应性降低等进化危机。长江禁渔能够为不同世代的种内基因交流创造空间,提升野生群体有效种群数量,降低近交衰退风险,为应对未来环境变化储备进化弹性。
长江禁渔采用的是“止损—修复—提质”的递进式保护路径,有助于重建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存续基础,开创流域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也能为全球大河流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自2021年1月正式实施以来,长江禁渔的顶层设计伴随实践的推进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规定》《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依法惩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的意见》等政策规章。2021年3月正式实施的长江保护法规定,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的长江禁渔进行再强调、再部署。
从地方实践来看,沿江11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在下游,江苏实施“水陆共治”,推动跨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健全覆盖“水里、市场、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微笑天使江豚频繁现身;在中游,湖北实施禁渔网格化管理,设置“江段长”“岸线长”,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在上游,四川建成流域规模最大的渔政协助巡护队伍,新建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均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8月,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数据显示2023年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比2022年增加3种,长江干流单位面积资源量同比上升16.7%,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
长江禁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禁渔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构建“全域协同—科技支撑—全民共治”长效治理机制。一是推动流域毗邻区协同治理。健全跨省界水域联合执法中心,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统一实施栖息地修复等生物多样性工程。二是强化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开发基于卫星遥感与水下机器人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快速预警;构建鱼类声纹数据库与种群动态模型,依托区块链技术确保监测数据全链条可追溯;推广生态友好型无人巡逻船,在重点江段形成智能防护矩阵。三是构建全民参与治理的新范式。打造公众参与平台,让市民通过举报违法捕捞、参与增殖放流等累积生态积分;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机构培训”协同机制,培育护渔志愿者等社会化组织;打造沉浸式数字孪生长江系统,运用VR技术开展云端生态研学,使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新时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冯俊、吴凡,分别系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生态与可持续研究所副所长,南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