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下半年,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6.30米,位列全国第二
河北日报讯(记者焦磊)近日,水利部联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显示,衡水市8076.6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清零。2024年下半年,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6.30米,位列全国第二。
作为华北地下水漏斗中心区域,衡水市自2014年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来,坚持“稳粮食、调结构、减用水、促增收”多目标统筹,“节、引、调、补、蓄、管”各领域成效凸显。
全社会节水水平大幅提升。衡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行政区全覆盖,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节水协调机制和节水信用管理制度。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4.4万亩。2024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8.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45.9%。
开辟6条外调水线路,引调水总量连年攀升。2021年,衡水市引调农灌水总量6.38亿立方米,到2024年增长至8.24亿立方米。同时,全市城乡居民全部喝上长江水,结束了36.36万人饮用高氟水的历史。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适水农业不断壮大。衡水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在地表水源不足区域实施季节性休耕、旱作雨养种植,种植结构调整面积占总耕地的20%。推广“油菜+高粱”“油菜+玉米”等种植模式,扩大高粱、油菜等节水作物种植面积,打造与水源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水生态环境深度改善。衡水市2024年河湖生态补水8.51亿立方米。衡水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滹沱河、滏阳河连续4年保持全线贯通,衡水湖水质保持Ⅲ类以上。实施深层地下水回补国家试验,全国规模最大试验场基本建设完成。
初步建成用水调蓄体系。衡水市连续四年开展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大会战,地表水灌溉面积提升至514.5万亩,总蓄水能力达到4.92亿立方米,形成了河湖、沟渠、坑塘互联互通的水系格局。
地下水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衡水市建立地下水位变化动态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取水井管理,全市取水井全部完成电子标识认证。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建设,共交易水量2142万立方米。
今年,衡水市水利局将继续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同步开展地下水回补、声波增雨、微咸水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为全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撑。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