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4月10日讯(记者 徐昇)以往需要3天才能解决的河道漂浮物问题,如今仅需1小时,即可完成从发现到处理的全流程处置。这一变化得益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行的常州市河湖巡查无人机智慧平台。记者从常州市水利局获悉,该平台通过无人机机组组网、AI实时诊断与自动派单的“技术铁三角”,率先打造全域河湖无人机智慧巡查全覆盖网络,实现河湖管理从“人追问题”被动应对到“问题找人”主动预防的转型。
利用“可见光+热红外”协同巡查
当每架无人机都成为河湖的“数字神经元”,绿水青山就有了永不疲倦的守护者。据介绍,常州全市范围内布设61个机库和2个移动基站,超百架次无人机组成庞大飞行网络,覆盖4372平方千米市域版图,实现无人机全天候自主作业、多机库并行执行任务和长河道续飞接力保障,巡查响应从人工手飞的“小时级”大幅缩短至“分钟级”。网格依托常州市“河湖一张图”,制定航线规划、验证实飞场景和调优飞行参数,成功织就“河湖巡查网格”,精准覆盖常州全境2354条河道及太湖、滆湖、长荡湖三大湖泊,航线总里程突破5750千米,形成高密度、多层次的立体监控体系。利用“可见光+热红外”协同巡查,采集水体红外辐射转化热力谱图,结合光谱分析生成可视化温度场,即可智能标记疑似排水位点,有效破解隐蔽排口识别、夜间暗管偷排等盲点。
基于飞行监测数据积累,不断优化算法模型,通过比对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模型技术路径,开发研究水污染识别、水环境评估、空间管控等四大类14项问题算法,实现河湖管理问题全覆盖。依托“AI预审+人工复核”双轨机制,开展系统初筛、人工核验、专业复核的三级工作模式,积累河湖问题样本,算法不断迭代升级,逐步提高AI算法准确性。
该系统构建“全域感知—中枢治理—靶向推送”三级数据流转体系,从层层转办到一键直达,系统自动匹配,同步触发市、县两级河长办联动响应机制。依托常州河长制信息平台与“河长云”APP双端协同,实现从事件上报到整改处置的全流程处置,推动河湖管理从“人工接力”向“数字闭环”转型。
系统上线以来,巡飞累计已超17000千米,发现并上报12种河道问题270个。
在科技手段助力下,常州市打破传统人工巡河数量少、时间长、难度大、范围小等局限,实现无人机远程自动执飞、人工智能识别、问题自动推送的跨越式升级。未来,常州市将继续构建“天空地水工”多维度监测体系,着力打造“河湖长+无人机+AI”新模式,全力推进智慧治水、数字治水。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