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环保“后进生”的逆袭|贵州台江经开区一块废旧电池撬动百亿绿色变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08:14:00    

“咔嚓”一声,一块废旧电池被液压剪切开,电解液流入密闭管道,48小时内,它将在这里完成一次循环“旅程”,即可转化为再生铅材料,重新回到铅蓄电池的“血管”中。

一块废旧电池完成一次循环利用,仅需48小时。这个时间刻度,丈量着西南最大再生铅和铅蓄电池生产基地——台江经济开发区的转型速度:三年前因中央环保督察跌入低谷,三年后以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身份强势崛起。

近日,记者走进台江经开区,探索它如何以“一块废旧电池”为支点,撬动起一条百亿级绿色循环产业链。

从环保“后进生”到绿色“模范生”,从GDP全州垫底到增速领跑,台江经开区用三年时间完成发展逆袭。

台江经济开发区。( 台江经济开发区供图)

5家企业“刮骨疗毒”

“2021年,因环保问题,5家企业被永久关停,‘三高’带来生态之‘痛’,工业产值瞬间蒸发。”台江经开区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局局长龙东升说,这意味着我们的上下游产业面临“断链”风险。

“下游企业面临‘无米下锅’,全县经济数据断崖式下跌。”龙东升记忆犹新。环保欠账让这个曾以“西南铅都”自居的园区陷入至暗时刻,却也催生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改革从“刮骨疗毒”开始:淘汰落后产能,将5家企业兼并重组为2家技术领先的新企业,投入亿元实施环保设施升级。

废旧电池拆解线。

走进贵州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来自全国的废旧电池被层层堆叠至6米高。在全密闭拆解线上,电解液通过专用管道直输回收罐,铅膏、铅栅自动分选输送。“铅酸蓄电池若随意丢弃,里面的铅、镉等重金属会通过日晒雨淋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台江经济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海说。

阵痛后的新生更具爆发力。2024年数据显示,台江县GDP从全州垫底跃升到全州第12。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带动台江GDP增速冲上黔东南州榜首。

一公里“链式生态”

司机吴昌贵轻轻发动车子,目的地是一公里外的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货车里的精铅将在这里将被作为生产铅蓄电池的原料。

“产品不用运出园区,就可以实现循环利用。”贵州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星说,像这样的货车,每天可以运送400吨左右,仅运费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4000万元。

作为上游企业,麒臻公司将一块块废旧铅蓄电池转化为再生铅,直接供应给下游企业——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日产14万只铅酸蓄电池的产能,天能公司已成为台江地区最大的规上工业企业、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两家公司的联动不止于此。一条“空中走廊”,将两家公司连接。麒臻公司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通过这条密封管道输送给天能公司。

铅蓄电池半成品。

“过去,蒸汽被直接排放,现在通过管道运送,每年节约近600万元,折合碳排放一年节省4.5万吨。”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钦晓峰说。

这种集群效应催生了“滚雪球式”发展,2024年园区引进17个产业项目中,60%的项目集中于循环产业链。

目前,台江已构建省内九个市州的回收网点,并辐射西南地区五个省市,填补区域回收市场空白,成为“电动贵州”建设的重要支撑。

筑牢“绿色屏障”

“这台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园区空气质量。”据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园区内共有10台,分布于各个重要点位。

三年来,园区累计投入1亿元环保资金,相继建成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厂、10台大气环境监测微站、污染防治用能监控平台,更创新引入环保管家服务,为每家企业定制绿色升级方案。

技术创新筑牢“绿色屏障”。在麒臻公司低温熔炼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低温熔炼技术将铅冶炼温度从1200℃降至400℃,铅回收率高达98%。曾经的环境“痛点”,如今变成绿色“卖点”。

液态铅。

走进天能集团数字化车间,工程师钦晓峰展示着企业“绿色账本”:投入研发费用3.6亿元,用于生产工艺提升和改造,其中研发的“四连工艺”,替代传统重力浇铸工艺,能降低能耗30%以上,污染物排放减少50%。

2024年,台江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同年获批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2025年初,获得“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称号。

“实践证明,生态优先不是发展的紧箍咒,而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龙东升说。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台江经开区的逆袭印证着一个转型辩证法:要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有通过主动转型才能把治理期变成机遇期。正如那千万块重获新生的废旧电池,在循环往复中,积蓄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彭林元

编辑 张警

二审 王剑

三审 谢巍娥

相关文章